在晚清民国时期,街头政治暗杀成为一种特别流行的现象。许多人为了政治理想或私人仇恨,选择了暗杀这种极端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。而其中,有些刺客是新手,他们的故事既令人好笑又悲壮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5位新手刺客的故事。
犹如好莱坞大片式的当代现实
不仅如此,中美对待“政治暗杀”,价值评判上似乎还存在不晓得差异:美国人习惯上是一致谴责,而传统中国不但不是贬斥和谴责,反倒多是同情与称颂,尤其是对于那种“孤狼式”暗杀行为,即便是正史中也不例外。这一点,古今中西价值观就是有分野的。我们的“中国史学之父”司马迁,当初提笔写《史记》时,就是把聂政、豫让这些政治暗杀者当做可歌可泣的英雄来抒写的。当然,二者背景不同,一在和平时期,一在战乱年代,不好一概而论——尽管大唐两起宰相遇刺事件也是在大抵安定时世。
即便是现如今的一般中国人,闲谈中论及现实世界中的“大侠豪杰”,脑海中条件反射一般立刻浮现出来的人物,也往往会是荆轲聂隐娘这等“壮士”“巾帼”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是如何感人肺腑,而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,按现代人的观念意识,荆轲的本真身份,就是个政治暗杀者,是以暴力解决争端的“准恐怖分子”,似乎不是那么对头。前些年陈可辛拍“刺马案”,思想基调还是倾向同情与理解的。1870年这起“投名状”拿现在的观点看,其实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对一省长官的当街暗杀,本不可能得到半点附议的,但我们还是会觉得他是英雄行为。为什么?
只能说,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,中国人的政治暗杀,表现在舆论和道义上,确实多数都是“义举”。甚至可以说,中国人的侠客精神,就是由政治暗杀演化而来。没有荆轲豫让们珠玉在前演示,绝无可能有后来的还珠楼主金庸古龙,胡金铨邵逸夫侯孝贤们的成就也是要大打折扣的。
2
当人类在混乱中找不到出路,坐下来商谈也无济于事时,就往往会转向绝望,最终被迫用极端手段,希望凿出一个通道。这样的政治暗杀,而且还前仆后继,就可以理解为集体性的“正当防卫”。这一点,古今中西都没有本质区别。以此视角看当下中东,或许也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理解那里的人们,以及当地事态。
可以与这种时代情绪遥相对应的,是中国的晚清民国时期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暗杀,最猛烈的时候,就在这个时段。据近代史研究者统计,清末政治暗杀事件里,仅仅针对清政府大员的,就有50多起,而能引发川普式国际震动的,就有19起,例如1905年吴樾刺杀五大臣事件,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,都是上了教科书的。这些都是在野革命者对统治者不妥协,绝望之下追责式的暗杀。这是一种类似同归于尽式的暗杀。他们本都无私人仇怨。
稍后,到了民国政府成立,革命党掌握政权,内部起哄时,政治暗杀仍然是他们解决争议的惯用手法。最著名的,有廖仲恺遇刺案,宋教仁遇刺案,陶成章被杀案,陈其美遇刺案,且每一次政坛大佬在血泊中倒下,中国历史都要随之大变动。即便是到了1946年国民政府崩溃前夕,他们还是放不下这种极端手段,随时就能用上排场,比如那年7月15日晚,风高月黑下对知识分子闻一多的暗杀。历史真是一个循环,仅仅二三十年间,国民政府那些人,就已经走上了完全相反的老路:从以前被迫防卫式的暗杀,转向了自身坐上位置后铲除异己的暗杀。
1907.7.7,徐锡麟被处决前拍照.临死前,他只不满意一点:没准备好,面无笑容
而且,晚清民国的政治暗杀,还有一个显著的新特点,那就是暗杀者多是羸弱文人,甚至几乎清一色都是吃过洋墨水的归国留学生。随便列一群名字就晓得了:黄兴、蔡元培、章太炎、陈独秀、秋瑾、彭家珍、刘师复、温生才、张先培、黄之萌......等等,都是这个“圈子”里的人。在当时的革命党,这个叫“暗杀主义”。因为他们认为,革命党力量还太弱小,根本无法与清政府抗衡,只有通过暗杀,才能起到威慑作用,更为重要的,是起到推波助澜,激励唤醒国人沉睡的心灵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其实就是拿暗杀当广告作用。
我们熟悉的鲁迅,我们都知道,他当年也差点回浙江去搞暗杀。如果真的去了,以彼时的情况与先例,他大概率也活不下来。中国文学的版图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状态了。
3
早期的革命党人,实际很“草台班子”,所搞政治暗杀时常都如儿戏。他们是满腹理想,一身是胆,可技术很菜,可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。实际上,也无端损失了大量英才。
史坚如牺牲前遗照
晚清革命党政治暗杀,是从1900年广东番禺史坚如暗杀两广总督德寿开始的。史坚如出身本地富户,是读书人门庭,也是官僚子弟,论起来妥妥大清“体制内”,人也是“貌美如玉,温柔如鸠”(《宫崎滔天《三十三年梦》追忆)但就是这样的人,拉开了革命党壮烈刺杀序幕。那是1900年10月,革命党人准备在惠州发动起义,两广总督德寿提前掌握了情报,急调兵马弹压,革命军危在旦夕。史坚如主动请缨,认为只有刺杀掉这些军政大员,惠州才能解套。商议完毕,他们就开始研发炸药。
1909年前后的武昌城
史坚如自己卖掉了一些家产紧急从香港购入炸药,然后自己装置,放在督署的大门,静待德寿这些要员出来就引爆。可当天就出乎预料没成功,回去检查才发现引线都是坏的。10月28日凌晨,史坚如返回亲手点燃土香,由于太累,回去倒头就大睡。结果,炸弹是炸了,巡抚衙门也震飞了好几间,可德寿本人毫发无损,只是被吓醒了而已——原来,这些革命党人初次接触炸药,完全是外行鼓捣,雷管过小,爆破面有限。暗杀失败,革命党人纷纷撤离,只有史坚如不愿走,一心还想着再刺杀一次。结果就被捕。酷刑之下,他没有招一个字。11月9日,这位英俊的富家子弟在广州天宇码头就义,牺牲时才21岁,和眼下西方那个“热点人物”同龄。
两广总督府
彼时的革命党,政治暗杀多如此类,真正成功的极少,多数都是以无厘头又惨痛的结局收场。比如我前几日微头条写过的“1904年万福华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”案,场面显得更加奇异:王之春人都给抓到了,负责枪决的万福华居然不大懂开枪,事后检查那把重金购买的手枪居然也是故障枪,根本没法用,然后就这样让王之春在手底下、在包围中溜走,万福华则只能束手就擒。只是当时的清廷官员已经很害怕革命党,谁也不愿意自己手上沾血,然后受到革命党人报复,所以草草塞责,胡乱审判了一通,判了万福华监禁。狱中还不敢乱来,数年后万福华得以重获自由,做了大量公益事业。
万福华(1865-1919),安徽合肥人
所以,从当时的各种暗杀情况来看,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观察: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被摧枯拉朽一般轻易给推倒,决定性原因并非革命党人有多厉害,人马枪械有多充足,完全就是清政府本身就是日暮途穷了,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,都能一推就倒。
4
虽然但是,革命党人一腔热血,英勇是足够的,甚至感天动地,豪情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荆轲们,这个不能丝毫否认。这是一种彻底超越“自私的基因”的伟大情怀,无论多少年过去,再读总会为之心摇神驰。
1911.武汉辛亥革命现场
我所在的武汉,是晚清辛亥革命的爆发地,离我住所不远的一些地方,百年前就有过好些可歌可泣的暗杀旧事。潜江刘静庵,本是新军黎元洪的秘书,前途无量,但他放弃了如花似锦的未来,跟随革命党搞地下暗杀。1907年1月,他正准备行动,让人告密,在黄陂被捕,在武昌下狱,连番拷打1400下(清吏做了记录),肉绽见骨,还是不松口,那年他才32岁。他的墓地就在武昌伏虎山上,在我屋后。微妙的是,黎元洪1928年去世后,也移葬家乡湖北,坟茔就在武昌虎泉华师校园内,距伏虎山不过几百米,两人几乎是隔街相望。
浠水王汉,黄冈本地名士家庭出身,自身也饱读诗书,与熊十力最为交好。1905年2月中旬,他和同志胡瑛抱着必死的决心,告别家庭,由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北上,决计暗杀南下,赶到河南彰德,暗杀正专车停驻在那里的钦差大臣铁良。可到了以后,19岁的胡瑛到底年幼,虽然平日上在报纸上多么慷慨激昂,可确实没见过大场面,一旦到了现场,就不自觉透出了害怕之意,双腿都打颤。王汉察觉到了,很温和地对他说,“我一人拼命就行,不必连累你一块,你去找个客栈躲起来,到时请为我收尸,足矣!”然后,独自承担行刺任务。
他随着人群混进了火车站,并且看到了附近的铁良正走过,可到底心肠软,怕误伤群众,就没有果断开枪。直到铁良都上轿了,才连开三发。而实际上,他此前也没练过枪,射击技术是普通人水准,根本打不中,三枪只伤到铁良一个随从。王汉眼见刺杀失败,就举枪自杀,可这枪也是很差劲的枪,即便对准脑门了,还是无法射穿,自杀也没成功,又只能到处逃窜。还好,附近有一口水井让他碰巧找到了,他直接跳井,打捞上来时已经身亡。
据人回忆,他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,是“没有杀死铁良,我还有何颜面再回家乡!”他死时,也只有22岁,新婚还不到一个月。
版权所有Copyright©2021-2022安卓手游市场(www.hcyxsc.com)copyright
街头政治暗杀:晚清民国为何特别流行?5位新手刺客的故事,让人好笑又悲壮
在晚清民国时期,街头政治暗杀成为一种特别流行的现象。许多人为了政治理想或私人仇恨,选择了暗杀这种极端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。而其中,有些刺客是新手,他们的故事既令人好笑又悲壮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5位新手刺客的故事。
暗杀,就是“肉体消灭”,分为“个人谋杀”与“政治暗杀”两种。前者是私人恩怨的冲突泄愤,后者则涉面更广,一言难尽。前日某国大选前夕突发行刺事件,全球哗然,中文媒体也忙着吃瓜。但是在这种众声喧哗中,似乎大家都淡忘了一点史实:不仅是西方世界,中国历史上也是有政治暗杀传统的,而且还更为深厚。犹如好莱坞大片式的当代现实
不仅如此,中美对待“政治暗杀”,价值评判上似乎还存在不晓得差异:美国人习惯上是一致谴责,而传统中国不但不是贬斥和谴责,反倒多是同情与称颂,尤其是对于那种“孤狼式”暗杀行为,即便是正史中也不例外。这一点,古今中西价值观就是有分野的。我们的“中国史学之父”司马迁,当初提笔写《史记》时,就是把聂政、豫让这些政治暗杀者当做可歌可泣的英雄来抒写的。当然,二者背景不同,一在和平时期,一在战乱年代,不好一概而论——尽管大唐两起宰相遇刺事件也是在大抵安定时世。
即便是现如今的一般中国人,闲谈中论及现实世界中的“大侠豪杰”,脑海中条件反射一般立刻浮现出来的人物,也往往会是荆轲聂隐娘这等“壮士”“巾帼”。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,是如何感人肺腑,而常常会让我们忽视了,按现代人的观念意识,荆轲的本真身份,就是个政治暗杀者,是以暴力解决争端的“准恐怖分子”,似乎不是那么对头。前些年陈可辛拍“刺马案”,思想基调还是倾向同情与理解的。1870年这起“投名状”拿现在的观点看,其实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对一省长官的当街暗杀,本不可能得到半点附议的,但我们还是会觉得他是英雄行为。为什么?
只能说,在很长的历史时段里,中国人的政治暗杀,表现在舆论和道义上,确实多数都是“义举”。甚至可以说,中国人的侠客精神,就是由政治暗杀演化而来。没有荆轲豫让们珠玉在前演示,绝无可能有后来的还珠楼主金庸古龙,胡金铨邵逸夫侯孝贤们的成就也是要大打折扣的。
2
当人类在混乱中找不到出路,坐下来商谈也无济于事时,就往往会转向绝望,最终被迫用极端手段,希望凿出一个通道。这样的政治暗杀,而且还前仆后继,就可以理解为集体性的“正当防卫”。这一点,古今中西都没有本质区别。以此视角看当下中东,或许也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理解那里的人们,以及当地事态。
可以与这种时代情绪遥相对应的,是中国的晚清民国时期。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暗杀,最猛烈的时候,就在这个时段。据近代史研究者统计,清末政治暗杀事件里,仅仅针对清政府大员的,就有50多起,而能引发川普式国际震动的,就有19起,例如1905年吴樾刺杀五大臣事件,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件,都是上了教科书的。这些都是在野革命者对统治者不妥协,绝望之下追责式的暗杀。这是一种类似同归于尽式的暗杀。他们本都无私人仇怨。
稍后,到了民国政府成立,革命党掌握政权,内部起哄时,政治暗杀仍然是他们解决争议的惯用手法。最著名的,有廖仲恺遇刺案,宋教仁遇刺案,陶成章被杀案,陈其美遇刺案,且每一次政坛大佬在血泊中倒下,中国历史都要随之大变动。即便是到了1946年国民政府崩溃前夕,他们还是放不下这种极端手段,随时就能用上排场,比如那年7月15日晚,风高月黑下对知识分子闻一多的暗杀。历史真是一个循环,仅仅二三十年间,国民政府那些人,就已经走上了完全相反的老路:从以前被迫防卫式的暗杀,转向了自身坐上位置后铲除异己的暗杀。
1907.7.7,徐锡麟被处决前拍照.临死前,他只不满意一点:没准备好,面无笑容
而且,晚清民国的政治暗杀,还有一个显著的新特点,那就是暗杀者多是羸弱文人,甚至几乎清一色都是吃过洋墨水的归国留学生。随便列一群名字就晓得了:黄兴、蔡元培、章太炎、陈独秀、秋瑾、彭家珍、刘师复、温生才、张先培、黄之萌......等等,都是这个“圈子”里的人。在当时的革命党,这个叫“暗杀主义”。因为他们认为,革命党力量还太弱小,根本无法与清政府抗衡,只有通过暗杀,才能起到威慑作用,更为重要的,是起到推波助澜,激励唤醒国人沉睡的心灵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其实就是拿暗杀当广告作用。
我们熟悉的鲁迅,我们都知道,他当年也差点回浙江去搞暗杀。如果真的去了,以彼时的情况与先例,他大概率也活不下来。中国文学的版图也就不会是现在这个状态了。
3
早期的革命党人,实际很“草台班子”,所搞政治暗杀时常都如儿戏。他们是满腹理想,一身是胆,可技术很菜,可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。实际上,也无端损失了大量英才。
史坚如牺牲前遗照
晚清革命党政治暗杀,是从1900年广东番禺史坚如暗杀两广总督德寿开始的。史坚如出身本地富户,是读书人门庭,也是官僚子弟,论起来妥妥大清“体制内”,人也是“貌美如玉,温柔如鸠”(《宫崎滔天《三十三年梦》追忆)但就是这样的人,拉开了革命党壮烈刺杀序幕。那是1900年10月,革命党人准备在惠州发动起义,两广总督德寿提前掌握了情报,急调兵马弹压,革命军危在旦夕。史坚如主动请缨,认为只有刺杀掉这些军政大员,惠州才能解套。商议完毕,他们就开始研发炸药。
1909年前后的武昌城
史坚如自己卖掉了一些家产紧急从香港购入炸药,然后自己装置,放在督署的大门,静待德寿这些要员出来就引爆。可当天就出乎预料没成功,回去检查才发现引线都是坏的。10月28日凌晨,史坚如返回亲手点燃土香,由于太累,回去倒头就大睡。结果,炸弹是炸了,巡抚衙门也震飞了好几间,可德寿本人毫发无损,只是被吓醒了而已——原来,这些革命党人初次接触炸药,完全是外行鼓捣,雷管过小,爆破面有限。暗杀失败,革命党人纷纷撤离,只有史坚如不愿走,一心还想着再刺杀一次。结果就被捕。酷刑之下,他没有招一个字。11月9日,这位英俊的富家子弟在广州天宇码头就义,牺牲时才21岁,和眼下西方那个“热点人物”同龄。
两广总督府
彼时的革命党,政治暗杀多如此类,真正成功的极少,多数都是以无厘头又惨痛的结局收场。比如我前几日微头条写过的“1904年万福华刺杀前广西巡抚王之春”案,场面显得更加奇异:王之春人都给抓到了,负责枪决的万福华居然不大懂开枪,事后检查那把重金购买的手枪居然也是故障枪,根本没法用,然后就这样让王之春在手底下、在包围中溜走,万福华则只能束手就擒。只是当时的清廷官员已经很害怕革命党,谁也不愿意自己手上沾血,然后受到革命党人报复,所以草草塞责,胡乱审判了一通,判了万福华监禁。狱中还不敢乱来,数年后万福华得以重获自由,做了大量公益事业。
万福华(1865-1919),安徽合肥人
所以,从当时的各种暗杀情况来看,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观察: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被摧枯拉朽一般轻易给推倒,决定性原因并非革命党人有多厉害,人马枪械有多充足,完全就是清政府本身就是日暮途穷了,连手无缚鸡之力的民众,都能一推就倒。
4
虽然但是,革命党人一腔热血,英勇是足够的,甚至感天动地,豪情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荆轲们,这个不能丝毫否认。这是一种彻底超越“自私的基因”的伟大情怀,无论多少年过去,再读总会为之心摇神驰。
1911.武汉辛亥革命现场
我所在的武汉,是晚清辛亥革命的爆发地,离我住所不远的一些地方,百年前就有过好些可歌可泣的暗杀旧事。潜江刘静庵,本是新军黎元洪的秘书,前途无量,但他放弃了如花似锦的未来,跟随革命党搞地下暗杀。1907年1月,他正准备行动,让人告密,在黄陂被捕,在武昌下狱,连番拷打1400下(清吏做了记录),肉绽见骨,还是不松口,那年他才32岁。他的墓地就在武昌伏虎山上,在我屋后。微妙的是,黎元洪1928年去世后,也移葬家乡湖北,坟茔就在武昌虎泉华师校园内,距伏虎山不过几百米,两人几乎是隔街相望。
浠水王汉,黄冈本地名士家庭出身,自身也饱读诗书,与熊十力最为交好。1905年2月中旬,他和同志胡瑛抱着必死的决心,告别家庭,由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北上,决计暗杀南下,赶到河南彰德,暗杀正专车停驻在那里的钦差大臣铁良。可到了以后,19岁的胡瑛到底年幼,虽然平日上在报纸上多么慷慨激昂,可确实没见过大场面,一旦到了现场,就不自觉透出了害怕之意,双腿都打颤。王汉察觉到了,很温和地对他说,“我一人拼命就行,不必连累你一块,你去找个客栈躲起来,到时请为我收尸,足矣!”然后,独自承担行刺任务。
他随着人群混进了火车站,并且看到了附近的铁良正走过,可到底心肠软,怕误伤群众,就没有果断开枪。直到铁良都上轿了,才连开三发。而实际上,他此前也没练过枪,射击技术是普通人水准,根本打不中,三枪只伤到铁良一个随从。王汉眼见刺杀失败,就举枪自杀,可这枪也是很差劲的枪,即便对准脑门了,还是无法射穿,自杀也没成功,又只能到处逃窜。还好,附近有一口水井让他碰巧找到了,他直接跳井,打捞上来时已经身亡。
据人回忆,他留下来的最后一句话,是“没有杀死铁良,我还有何颜面再回家乡!”他死时,也只有22岁,新婚还不到一个月。